大润发,生存还是毁灭?
在一家超市里,很多人正在疯狂抢夺物廉价美的大米。很快,由无数袋大米堆积起来的米山,就被夷为平地。但过不了多久,更多袋大米,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摆上来。这时候,或许会有一个大爷和大妈爬到米山上,然后整个人顺势躺平,像个巨大的盖子一样盖在上面。嘴里还嚷嚷着:“不要动不要动,我的米我的米,谁也不要跟我抢。”
不知道有谁见过这样的场面,反正我见过。这样的场面基本都发生大润发。的确,当年的大润发,是中国零售界霸主般的存在。
在疫情期间,大家都被闷在家里,但有两种人不会,一种是管理秩序的,比如小区物业和基层政府人员,一种是维持老百姓日常开销的,比如大润发的工作人员。
但曾经的辉煌,并不能掩盖阿里巴巴入主大润发的母公司,高鑫零售额的事实。更不能掩盖,很多大润发工作人员,特别是线上B2B推广人员不断离职的事实。
即使如此,大润发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。
畅销书《黑天鹅》《反脆弱》的作者,塔勒布曾经表示:存在很久的东西,往往可能继续存在很久。那些刚刚存在的事物,寿命反而未见得长久。
虽然大润发近些年的业绩,似乎开始起死回生,但依然前途未卜。从爬上零售业霸主宝座,到输给一个崭新的时代,再到现在阿里加持下的绝地反击。从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,或许我们能预判出大润发,和中国零售业的未来。
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大润发都是零售领域内,霸主般的存在。号称在19年内,不曾关闭过任何一家门店。在2010年,它就问鼎大陆零售冠军。
纵然在2016年11月,移动互联网开始大行其道时,大润发应收额突破千亿,已开设了357家综合大型超市。在零售业已被认为萧条的情况下,大润发依然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。全年增长了932.9亿元,同比增长了4%。远远高于家乐福的0.1,和沃尔玛的3.1。
如果要探究大润发为什么领先?源于大润发的管理。包括管人和管商品。以我个人实际探店的经历,应该就能够得到一些启示。
在一般的超市购物攻略里,或许会告诉你。一般超市货物的摆放,特别有讲究。摆在货架最上面的,以最底层货架上的商品,往往是相对便宜的。摆在中间货架的,往往是比较贵的。因为人们通常,更容易看见中间的货架。
仅此一条,百家号上很多攻略写到这个高度就结束了。但实际探店的情况告诉我,真相还需要进一步发掘。
就拿超市里的书架来说,很多书的价格,并非按照攻略上所写的那样:中间书架最贵,上面和下面最便宜。很多儿童书架,压根就没有成人意义上的最高层书架。站在成年人的角度,大概只有中间层和底层书架。同时,这些儿童书籍的价格,也没按照孩子的身高,分成上中下三层,让中间那几层最贵。实际上,这些不同价格的书,是按照一定价格区间,进行混排的。
同时,在实际的探店中,我还发现很多书在书原有标价上,还贴上了一个大润发的标价,一般都要低于原价。
为什么呢?
著名互联网大咖罗胖认为,把各种价格的商品放在一起,同时刻意提高或者或者降低物品的价格,会让顾客信息过载,无从比较商品的价格高低,最后更容易进行购买行为。
关于大润发商品的摆放和标价,到这一步,理论上到头了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还有更复杂的情况,以及大润发更复杂的应对。比如用户选了不满意又放回去,但放的位置不对。
或者标价牌掉了下来。这些超市里司空见惯的事情,大润发是如何处理的呢?
毕竟,正是由于对这一个个细节,进行更好的处理,才使得当年的大润发成为零售业巨头中的冠军。
但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。与其研究大润发如何操作细节,不如研究大润发如何运行自己的人事制度,以及在面对超市门店里,各种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,有怎样系统的商品管理方法,来得更彻底和关键。
恩博娱乐网址
在大润发传统体制里,一名新人需要经历一系列近乎苛刻的考验。在正式上岗前,新店的店员需要去老店驻店培训。据说,在台湾本土的店面,新员工不但要在老店从早到晚地工作,还要考试、面试、写论文等。真是我等令广大学渣,不寒而栗。
同时,大润发员工的晋升,主要凭借员工绩效。员工的工资,这和晋升的级数紧密挂钩。当一个员工三年没有升职,就会被认为存在能力或态度等问题,从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。
但在工资和奖金问题上,大润发并不主张克扣和惩罚。理论上,每个员工都会有奖金,但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,来决定发多少奖金。换句话说,没有固定奖金,奖金和干得如何直接挂钩。
在每个季度发奖金时,每个门店发放奖金前,总部会检查其损耗率,与目标值差距,来决定奖金的多少。如有员工偷吃食物和饮料,全店员工的奖金都会受到影响。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法,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。
如此激烈的淘汰和晋升,充分激活了大润发人的主动性。
以上是大润发的人事制度,但如此教科书式理论,实在不足以满足青峰财经读者的口味。其实在现实中,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。
作为一家原来在台湾的企业,如何管理大陆员工呢?要知道,台式管理日本气息,和大陆的本地风其实对冲。现实中,一个大润发的理货员真需要写论文?
据悉,真正的大润发体制内员工(额,目前应该叫润良集团正式员工),往往是管理层,或者渠道业务代表,并非我们在门店里看见的那些人。那些,其实是各个商品供应商,放在大润发的导购和销售。
用别人家公司的人,干自己门店活儿,,这是一种更加节省成本的做法。只不过大润发把这种方法用到了极致,门店里没有一个自己人。
有一个简便的做法,可以证明这一点(对,您不用像我一样亲身探店)。上智联招聘搜大润发。你会发现,很多职位如理货员、导购和销售,其发布公司其实并非润良集团。而是如太古可口可乐之类的公司。
既拥有强的人员管理体系,同时又适度放权给供应商,可以说是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混合管理体系。在实际情况中,面对很多细节变化,甚至每一家大润发门店,都会拥有适度的自主性。
一方面造成,各个大润发门店不同的业绩,另一方面也着实激发了店面层面的互相良性激励。所以你还会发现,智联上不同地区搜索到的大润发职位,都有所不同。
另外,大润发很早就开始了数据化管理。在传统商业时代,它就已经研制了非常强大的系统后台。通过后台数据的帮助,大润发以极高的效率,调整着货品陈列的方式。
根据商品成列等级的不同,大润发把商品分成A、B、C、E四个等级。系统通过相应的等级算法,淘汰到掉买不好的商品,也就是所谓的滞销品。到时候,店员就可以拿着算法得出的数据报表,去下架那些不好的货物。从而保证有限的商品陈列面,产生巨大的效益。
无论是管商品,还是管人,大润发都通过精细化管理,将各个环节的成本压缩到极致。
事情到这里,就结束了?NO,实际上大润发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可以说是被打回了原形。
赢了所有对手,却输给了时代。这句互联网上的名言,说的就是大润发。从1996年正式成立,到次年进军大陆市场,再到2010年以404亿元营收额,取代家乐福成为大陆零售业百货业冠军。大润发走了十六年。这一路辉煌的背景中,有电商的崛起。
电商赚钱了,就有钱拼购。其实,从2007年开始,马云就以224亿港元开始入股高鑫,持股比例达到36.16%,与当时第一大股东欧尚的距离,仅相差0.02%。
在利润负增长的一片颓势中,大润发彻底换血了大润发的高层。客观上讲,大润发曾经赖以笑傲江湖的各种管理和运营技术,包括曾经无比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,不过是让大润发有良好的基础,使其成为阿里一块优秀的新零售试验田。
现在,身处大润发门店。你会发现自己的头上,有隆隆的传送带,吊着一袋袋的外卖不停地运送。在新零售的时代,网上订购大润发取货,已经成为一个现实。
大润发
通过支付宝,不想排队的人,可以付费走人。但仅仅如此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零售。如果线下实体店,建一个线上网站就算打通线上和线下,飞牛网早就替大润发干好了。而飞牛网如今安在?
新零售更本质地定义,在于数据层面的打通。通过线上数据和线下数据的融合,通过大数据管理,发掘数据资源,才能更快更好更准确地制造新利润增量。以前按年、半年、月、半月,统计的数据,往往只能给零售商一个大概的感觉。凭借这个感觉,人们只好预估货物的销量。从而决定如何进货和摆放。
但如果通过技术手段,提供更精确的数据,所提供数据甚至可以按小时,按分钟,按秒来计算。这将极大的提高营业额。
很明显这条路,大润发正在走,还没有走完。但从最近的趋势来看,大润发已经开始有了起色。8月7日,从高鑫零售发布的年中报来看,相比2018年同期,今年上半年大润发总销售收入、毛利、净利润全面增长。销售成本较去年同期,下降了37亿。毛利率约增长了3亿人民币。经营利润增长了3.2%,约30个亿。公司股东应占17.66亿,同比增长5%。
可以说,数据全线飘红。
客观来说,大润发能否彻底绝地反击,重新问鼎零售百货的王座,尚无定论。毕竟,人们不会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,但人们会以长期的成败论英雄大润发。说到底,只有那些能够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和理念,全力以大润发赴为用户长期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企业,才能最终笑到最后。
欢迎关注公众号:通灵半藏(yijian-360)